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馆舍建设
江苏省海安县创新建设“故乡风物地情馆 ”
2020-04-03【打印】

走过千里万里,

蓦然回首:

地情展示馆——

是家乡土地

日夜吟唱的那首诗

她包罗万象,

又亲切温暖;

她喧嚣沧桑,

又沉静安恬。

  岁月沧桑深藏地情密码,四维上下无非故乡风物。海安,自古便是充盈浓郁文化底蕴的神奇土地。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就有先民在青墩一带创榛辟莽、刀耕火种,在江淮东部地区开启了江海文明的曙光。

  春秋时期,吴、鲁、卫、宋等在古郧地(今海安立发)盟会,这是南通地区最早见之于史册的文字记载。汉代开凿上官运盐河(今通扬运河),海安成为“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要道”“江北之保障,淮南之销钥”。后海安古城风貌得到长足的发展,土城、砖城、石板街和盐场、运盐河不断演绎物富民殷的动人故事。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海安城乡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但是,伴随而来的也有传统的古村建筑逐渐消失、老物件逐渐遗失损坏、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淡化等等,时过境迁,许多古老的镇村将被历史长河湮没,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家乡的小河港汊,家乡的草炉烧饼,家乡的水乡号子,家乡的传奇家常……这些曾经的美好,是一份抹不去的记忆。

  一、因势利导,开拓创新,建设故乡风物地情馆

  地情文化存在于文学艺术、民俗文物、历史遗迹中。通过发掘梳理文脉、收集整理文物、开发保护旧居等方式,创新用展板、模型、沙盘、影像等方式,建立地情馆,将地情文化实物化、展品化,能快速、宏观、形象地全面展现该区域内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6年起,海安鼓励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镇村(社区)从当地文化、传统风俗和古物遗存入手,融合乡音乡貌乡情乡味,打造镇村地情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重点依托镇文化站、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将地情馆建设与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有机结合,实现“一站多能”或“一室多用”,一批批镇村地情文化展示体验馆应运而生。

  至2019年,全市建成村史馆、乡愁馆、水乡印象馆、水乡号子馆等地情馆近30家。

  二、精心设计、培植亮点,打造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情文化因其地域性,更能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对外宣传最直接的“窗口”。地情馆作为地情文化的载体平台,是宣传、推介镇村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民俗、杰出的人物、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投资环境的重要媒介,可助推工农业发展、商品流通、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一)雅周镇“手捧诗书、守望麦田”乡愁馆

 

  馆内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农耕区、生活器具区、地域风情区。30件农耕工具、23种生活用品、136张传统票据,集中从“衣、食、住、行、用、艺”等方面,展示了雅周地区淳朴厚重的民俗民风,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个延续情怀的地方,为漂泊的游子增添了一个感受乡土味、重温故乡情的去处。

  (二)角斜镇滩河村村史村情馆

 

  这是南通市第一家村史村情展示馆。面积400平方米,分为滩河村村史、红色传承、乡贤名人等史料和实物展示三大板块,累计参观近万人次,得到江苏省、南通市地方志系统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墩头镇水乡印象馆

 

  墩头镇以“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水乡风情”为设计理念,建设水乡印象馆,分为水韵墩头、沧海桑田、千古传奇、贤人辈出、耕地传家、水乡记忆板块,走进“水乡印象馆”,体验文化强镇、文化惠民工程,彰显水韵墩头、田园墩头、文化墩头的魅力,感知幸福墩头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文化传承创新的担当

  (四)里下河水乡号子馆

 

  白甸镇依托“号子之乡”,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里下河水乡号子馆,展馆内设号子的起源、号子的种类等板块,展示独具里下河水乡特色的非遗项目“车水号子”。同时,挖掘整理文化底蕴浓厚的文艺作品《车水号子》《甸上记忆》。《车水号子》申报了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次登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受到中外嘉宾的好评。

  (五)高新区闸东社区历史馆

 

  高新区闸东社区历史馆,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三塘十景、古镇新姿、乡贤名人、善润闸东等板块,全面展示了闸东历史变迁,让人们走进一段历史,品味一段乡愁。

  另外,李堡乡贤名人馆、南莫地情文化馆、凤山村民俗文化馆、老庄村农家水车体验区等地情景点众彩纷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三、建用并举、彰显特色,发挥地情文化的社会效益

  (一)打造乡村旅游新景点

 

  “建好”地情馆,更要“用好”地情馆。雅周镇每年举办雅周金秋丰收季旅游节,将地情馆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尝乡味、赏乡景、寄乡愁,乡村旅游蓬勃兴起,更好地宣传家乡,发挥社会效益。上海、苏州等地来海安的游客逐年增多。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地情文化是乡愁的“根”,留住乡愁,既要“塑形”,更要“塑魂”。白甸镇水乡号子馆张宪武先生,将独具里下河水乡特色的民间文艺节目《车水号子》送教到白甸镇中心小学,和孩子们互动,激情演绎水乡号子,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三)用活乡村文化新阵地

 

  地情馆作为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效能,真正实现“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角斜镇滩河村村史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文明城市创建,常规开展系列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角斜镇沿口小学在滩河村村史馆成立德育实践基地。举行“寻访滩河村史馆,争做新时代美德少年”主题教育,传承了地情文化、红色文化,激发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