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 > 学术活动
2004年年鉴研究综述
2008-04-08【打印】

年鉴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由于年鉴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年鉴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和危机,“创新”一词在年鉴界便得到广泛的使用,年鉴如何创新,年鉴界同仁各抒己见。许家康《年鉴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认为创新的最大难处,莫过于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主管偏见的禁锢,年鉴创新必须要在年鉴性质和读者定位、年鉴出版管理和经营机制管理、年鉴内容选择和编排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金明德《论年鉴创新及编辑素质》(《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2期)指出年鉴创新已成为年鉴界的共识,而其实践却步履维艰。本文认为究其原因,一是客观存在一股反创新传统势力;而是对创新的含义缺乏本质的意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三是创新主体——编纂人员的素质不适应年鉴事业发展要求。文章界定了创新的涵义,提出了创新的原则、重点内容及实践方法,年鉴创新所必备的编辑队伍素质。晏埝《关于改革地方年鉴编纂运行机制的思考》(《江苏地方志》200年第6期)一文认为,要使地方年鉴有所创新,必须改革现有编纂运行机制。近期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党委、政府领导及编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不变,现行政府经费投入的渠道暂不改变,逐步实行政府投入和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年鉴编纂经费保障机制;实行主编负责制,强化编辑部的职能,建立权、责明确的年鉴编、审工作机制。目前可以从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撰、审稿人队伍入手。马国顺《论市场需求是年鉴信息选择的价值取向》(《江苏地方志》2004年第1期)一文认为市场需求应是年鉴信息选择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在框架结构、条目的选择和内容、收载资料等方面都要运用市场需求为价值取向的原则。年鉴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关注研究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年鉴的内容和形式。沈红岩《另类“年鉴”》(《北京地方志》2004年1、2期合刊)通过对《2003文化年鉴》这一所谓另类“年鉴”的评述以及和其他专业年鉴的对比,提出年鉴的改革问题。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年鉴也必须发展创新。刘瑜《年鉴创新是现实的需求,是年鉴的生命所在》(《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顾兆丰《地方综合年鉴生存发展对策》(《巴蜀史志》2004年第4期)也对年鉴生存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年鉴究竟是官书还是民书,年鉴能否走出深闺“飞如寻常百姓家”,是个讨论已久的话题,也是年鉴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家康《年鉴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认为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和普通出版物,应该面对各界读者的阅读检索需要,尽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广大读者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文章还指出,年鉴只为少数人服务,只为本单位建立一个资料库,或为“今后修志积累资料”,又何必费力公开出版?朱晓京《年鉴如何“飞如寻常百姓家”》(《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3期)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年鉴的定位、读者群和发展方向。认为目前的综合性年鉴基本可定位为官书,读者群稳定在党政干部、管理人员。从理论上看,这一读者群与普通百姓的信息需求是不一致的,因而年鉴要做到官民合一,实际是不可行的。年鉴要扩大读者群,必须走分类细化的道路,分类编纂不同类型的年鉴,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杨树民、刘百宽、张煜峰《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定位》(《陕西史志》2004年第1期)认为地方综合年鉴以区域社会管理者定位比较有利。这一读者群具体包括:区域内党、政、军、群机关干部,政协及民主党派人士,区域决策咨询研究人员及其他社会事业管理人员。陈兰凤《年鉴编纂应树立读者观念》(《新疆地方志》2004年第1期)认为年鉴必须走向市场,服务于更广泛的读者群,树立读者观念应成为年鉴编辑出版活动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沈思睿《浅论生活实用类年鉴的编纂》(《上海志鉴》2004年第1期、《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3期)认为实用年鉴是年鉴创新的产物,就应该用创新的手法和比较超前的思路来指导它的编纂工作。据此,文章对实用类年鉴的读者群和市场定位、内容体例和时效性以及年鉴的市场化运作进行了探讨。

年鉴的个性化和地方特色顾兆丰《县(市)年鉴的个性化问题刍议》(《广西地方志》2004年第1期、《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认为县(市)年鉴要打破目前的现状,在框架结构、篇章安排、内容编写诸方面都要彰显个性。姚震《浅谈强化地方综合年鉴的区域特色》(《扬州史志》2004年第4期)对如何正确认识和构建地方年鉴的区域特色及强化地方综合年鉴区域特色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马振雄、金达辉《浅谈创新年鉴的地域特色》(《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2期)从大事记的内容、框架结构的调整、图表的编排等方面,就如何创新年鉴的地域特色发便了看法。

年鉴的编写方亚光《年假框架设计要处理好规范化与个性化的关系》(《江苏地方志》200年第3期)一文认为框架结构是年鉴的支点和门面。框架结构既要科学、规范,更要与时俱进,个性鲜明。要在遵循年鉴框架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年鉴的种类和特性,找准自身的定位,把握当地(或本行业、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充分展示自身的个性与特色。

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年鉴设有“专文”,但其中大部分为某行业或部门的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或展望,还有的带有论文性质。林德珍:《论“专文”在年鉴中的重要作用》(《江苏地方志》200年第2期)所指的“专文”是指对发生在年度内或数年内特别重大事件或工作,专门进行系统记述和总结,并约请有关权威人士撰写的文章。这类“专文”在年鉴中往往可以起到条目所起不到的作用,弥补条目记述特别重大事件的不足,也可弥补一般年鉴中为记述特别重大事件而设置的“专栏”的不足,能提供更多的重要信息和有效信息,更大地丰富信息含量。

条目是年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年鉴信息的主要载体,条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部年鉴的优劣。宗洪青《也谈如何提高年鉴条目的编写质量》(《江苏地方志》2004年第4期、《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5期)一文分析了年鉴条目的类型,指出了条目编写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作者培训、组织编辑研讨、评选优秀作者及优秀专题条目、主编要做有心人等提高条目质量的对策。王爱敏《年鉴条目类型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疆地方志》2004年第3期)从年鉴与市场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年鉴应着力开发资料性条目、指南性条目和知识性条目,并探讨了上述条目的功能、现状、取舍和组稿方法等问题。胡秀林《怎样编写地方综合性年鉴条目》(《福建史志》2004年第3期)对年鉴条目的定义及条目在年鉴中的地位作用、年鉴框架结构与条目的关系、年鉴条目的类型、年鉴条目的撰写方法等问题发表了看法。赖建民《浅说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的编写》(《广东史志视窗》2004年第5期)就条目设定的原则和依据、条目选材的标准、条目写作的基本要求、条目的写作方法以及条目写作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年鉴条目编写进行探讨的还有屈崔义萍《年鉴条目的选材和编写》(《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2期)、洪斌《年鉴条目编写的几点思考》(《巴蜀史志》2004年第4期)、杨颖《关于年鉴条目编写的几个问题》(《沧桑》2004年第1、2期合刊)、陈军红《谈年鉴条目的编纂与规范》(《沧桑》2004年第1、2期合刊)周能汉《年鉴条目编写选题三要》(《楚州今古》2004年第1期)等。

图片是年鉴条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条目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也是年鉴版面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梁颖《增强图片条目意识,提高年鉴编辑质量》(《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阐述了年鉴正文中随文黑白照片的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编辑年鉴图片条目。杨汉平《随文照片是鲜活年鉴的又一生命线》(《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对随文照片的地位作用及如何编排也进行了探讨。

年鉴编纂流程组稿是年鉴编纂出版工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张建明、杨隽《试论年鉴稿源开拓与组稿形式变革》(《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2期)在组稿中,除保留和完善行政手段外,还应注重年鉴信息化的开发,加强社会调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信息,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丰富年鉴组稿形式。蒋彦秀《谈市级综合年鉴组稿工作的拓展与创新》(《广西地方志》2004年第5期)认为综合年鉴组稿工作的关键是编辑提前介入,拓宽信息渠道,提高条目内容内在质量,组稿形式应采用保留和完善部门供稿、索取权威部门数据、编辑直接写部门稿件等。蒋志平《企业改制对年鉴经济部类组稿的影响》(《巴蜀史志》2004年第2期)就企业改制对县级年鉴经济部类特别是工商业栏目组稿的冲击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审稿是保障年鉴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晏埝《试论年鉴审稿的价值功能》(《江苏地方志》200年第3期)一文结合参与《泰州年鉴》的审稿经历,认为通过审稿,可以消除信息失衡、失密、失真、失范现象。

编校质量直接决定年鉴的质量,影响着一部年鉴的形象。张辉《年鉴稿件的编辑加工及校对》(《新疆地方志》2004年第2期)阐述了年鉴稿件通常存在的问题以及编辑加工年鉴稿件要经过的步骤,介绍了年鉴校对的方法。

年鉴经营李建川《年鉴经营的探索》(《巴蜀史志》2004年第4期)针对年鉴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从经营的角度对年鉴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经营的思路及经营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方亚光《经营管理年鉴要“六放”》(《宁夏史志》2004年的1期)认为要创造有利于年鉴事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关键是在经营管理年鉴时要做到“六放”,即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

年鉴队伍建设孙颖《提高编辑人员素养是确保年鉴质量之关键所在》(《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2期)认为年鉴要出精品创品牌,需要在编辑环节上下功夫。文章对年鉴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进行了阐述。李梅《年鉴工作队伍建设初探》(《楚州今古》2004年第1期)认为要搞好年鉴工作,让年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并推动年鉴事业的发展、繁荣,首要的是重视年鉴队伍建设,从作者队伍、编纂队伍、审稿队伍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责任意识、理论水平,甚至是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

专业(部门、行业、企业)年鉴军事年鉴属于专业性年鉴,是部队全面建设的真实写照。李建军、纪红建《试论军事年鉴的编纂》(《北京地方志》2004年第3期)对军事年鉴的主要特征、条目撰写的特性要求以及军事年鉴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吴增三《军事年鉴的列条原则及撰写方法》(《黑龙江史志》2004年第5期)分析了军事年鉴的列条原则、条目标题的制作和撰写方法。

田骅《对企业年鉴的几点思考》(《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结合上海已经展开的企业年鉴编纂工作实践,探讨了企业年鉴的生存空间、企业年鉴的特色以及文体等问题。陈双玲《编辑企业年鉴的思考》(《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杨启燕《浅谈铁路施工企业年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2期)、孙建《整合编辑理念,实现企业年鉴的创新》(《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2期)也对企业年鉴的经营管理及编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年鉴史研究对年鉴史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有运子徽《我国早期年鉴编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6期)、宋克辉《沈阳是我国近代统计年鉴诞生的摇篮》(《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6期)分别对年鉴编纂思想的脉络及中国年鉴的发源地进行了研究。

志鉴关系柴伟梁《年鉴为续志提供资料有关问题初探》(《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2期)对年鉴是否可以为续修志书提供资料、年鉴的资料有多少能在续志中使用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年鉴为续志积累资料进行了探讨。对志鉴关系进行探讨的还有陈翠莲、李万辉《方志续修与年鉴编纂》(《文山史志》2004年第3期)、杨华、罗永芳《汲年鉴特长,创续志精品》(《云南史志》2004年第3期)、张道由《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方志年鉴互补共进》(《江苏地方志》2004年增刊)等。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