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 > 学术活动
2006年年鉴研究综述
2008-04-08【打印】

年鉴框架。年鉴工作者十分重视年鉴的框架设计问题,结合年鉴编纂实践,积极撰写文章进行研究和探讨。方亚光《论省级综合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从〈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说起》(《年鉴信息与研究》第2期)在回顾了《江苏年鉴》框架三次大调整的同时,详细分析了《江苏年鉴》框架结构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对省级综合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提出了“遵循年鉴属性、贯彻编纂宗旨、体现地方特色、分类科学合理”四条年鉴框架设计基本原则。该作者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与年鉴框架结构——对新版〈江苏年鉴〉构架的思考》(《江苏地方志》第6期)一文进一步认为,年鉴的框架结构既要相对稳定,又要不断变化完善。策划和调整年鉴的框架,既要遵循上述四条基本原则,又要特别关注年鉴年度的特殊性。对2007版《江苏年鉴》的框架,作者认为要特别注意“2006年”这一特殊年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调整框架结构。为此,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调整类目,借鉴《纲要》篇目,将“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谐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科教人才、体制改革、对外开放、重大工程”作为《江苏年鉴》的类目,以体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二是调整栏目,做到合理归类,重点突出。要按照《纲要》及时纠正归类中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表述。三是加大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内容,突出民本民生。增设“和谐社会”类目,按照“坚持富民优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文化大省、发展卫生事业、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设立栏目,并在栏目内细化分目和条目。葛向勇《城市年鉴的框架设计浅议》(《年鉴信息与研究》第1期)结合主编《厦门年鉴》的实践,就城市年鉴框架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栏目设置要体现全面性、独立性、相关性、地方性、平衡性;栏目的数量以“中编体”为宜,中小城市大约在三四十个为宜,较大的城市可以设到四五十个;栏目的排列顺序,以“中编体”为例,一般为基本情况、城市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人物和人名录、专文和附录;年鉴的框架结构以栏目、分目、条目三级构架为好,虚设层次不宜太多,个别内容比较复杂的栏目,可以在分目与条目之间再增加一个层次(次分目),成为四级构架。为防止门类之间的内容交叉,作者提出了三条解决办法,即角度各异、详略不同、互相参见。张子忠《关于年鉴框架设计与内容编校质量问题的思考》(《年鉴信息与研究》第1期)一文主张年鉴框架设计应贴近经济社会实际,在制订框架时,要把握三点:一是具备逻辑学素养,以现代社会分工、科学分类以及年鉴编纂规范为谋篇布局的基本依据;二是熟悉地情,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反映全面情况的前提下,以把握宏观、前瞻趋势、详记特色、简述一般为内容编排的着力点,打破形式逻辑的束缚,该升格详记的内容即予升格详记;三是本着实现资料信息最大化、最优化的宗旨,以有利于囊括管用、好使的资料和有利于编纂为基准。黄炜《浅议市县年鉴框架设计中的分类问题》(《中国地方志》第6期)通过对35部不同年鉴的综合分析,指出市县年鉴框架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范围不对应、层次设置不协调、标题命名不严谨、事物归类不科学等通病,并提出市县年鉴的框架设计要注意“五性”,即分类标准的统一性、分类范围的对应性、层次设置的协调性、标题命名的严谨性、事物归类的科学性。方亚光《谈谈年鉴特载(特辑)的策划与设计》(《江苏地方志》第4期)通过对十几部各地年鉴“特载(特辑)”收录内容的分析,认为特载(特辑)是年鉴各栏目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栏目,它一般置于鉴首,读者最先阅读,也最先留下印象;特载(特辑)收录的内容很特别,非同一般,较之其他栏目更大、更特、更要;特载(特辑)的体例与格式有别于其他栏目,灵活特殊。藉此,作者提出了年鉴特载(特辑)栏目选题选材的共同标准和要求:极大体现特载的“特”,使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年度亮点在此得到充分反映。在具体的策划和设计中,作者强调首先要区别并把握好与其他栏目的关系,一是要区别和把握好特载(特辑)内容与特色栏目的关系;二是区别和把握好特载(特辑)与重要文献、专文的关系;三是区别和把握好特载(特辑)与大事记的关系。其次要强化特载(特辑)内容的专题性、系统性与立体感,内容不宜多,但要精。胡新力《试论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特色的认识误区》(《上海志鉴》第3期)分析了当前人们对年鉴框架特色、年鉴框架创新手法认识上的误区,提出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为年鉴使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料检索环境,根据使用者便于查找资料的需要和现代情报信息检索的要求,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本,来布置类目和分目,科学地布置年鉴信息的分类。此外,对年鉴框架设计进行研究探讨的还有周青的《特色篇目筹就特色年鉴》(《河南史志》第1期)、郑廷祯的《优化框架结构,提升年鉴质量——〈赣州年鉴〉篇目设计思辨》(《年鉴信息与研究》第1期《河北地方志》第1期)、陈忠的《〈奉贤年鉴〉框架设计刍议》(《上海志鉴》第3期)、黄丽的《搞好框架设计,强化组稿力度》(《巴蜀史志》第3期)。

条目撰写。条目一般由标题和内容组成,年鉴工作者围绕年鉴条目标题的拟定和条目内容的撰写,以提高条目质量为主题展开了讨论。金式中《年鉴条目撰写概述》(《年鉴信息与研究》第2期)一文从年鉴条目的设置、条目的取材、条目的表述方法、条目的标题等几个方面,对年鉴条目的撰写进行探讨。关于条目的设置,作者主张设立条目的主要标准是重大、典型、有新意。关于条目的取材,作者认为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要体现和符合年鉴编纂方针和出版宗旨,项目齐全;二是要有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注意典型性;三是要有新意,能反映年度特点、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四是要讲究实用性,从读者需求出发挖掘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关于条目的表述,作者强调要言之有物,用事实说话,文字精练,行文规范。关于标题的制作,要求简短明了,不宜用总结、动员报告式的标题,不宜用副词、形容词等修饰语,不宜与内容脱节。韦滇平《浅谈年鉴条目的撰写》(《年鉴信息与研究》第4期)在分析了当前年鉴撰稿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年鉴条目撰写的基本要求是,资料搜集要全面、广泛、系统;取材要选取有年度特点、有社会影响、有社会意义的新事物;标题要准确、精练、醒目、具体;撰写要开门见山,要素齐全,重点突出,文字精练,行文规范;审核要严格把好政治关、保密关、科学关、语言文字关等。陈国华《实施年鉴综合条目标准化格式初探》(《年鉴信息与研究》第4期)认为年鉴综合条目标准化格式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两个板块,一个是数据板块,是标准化格式的核心内容,可分为基本情况、主要业务工作指标、其他相关数据三个层次;另一个是文字板块,是标准化格式的附属内容,也可分三个层次,即年度工作的主要措施、获得的主要荣誉、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指出了实施年鉴综合条目标准化格式需要注意的问题。王萍芳《谈优化条目标题在年鉴彰显个性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年鉴信息与研究》第1期)从条目标题在年鉴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年鉴条目标题现存的诸多弊端,一是条目标题制作还没有从地方志篇目设置模式中走出来,二是条目标题部分地存在部门痕迹,三是条目标题的外延定得过大,四是条目标题没有遵循一事一条原则,五是条目标题在一部年鉴中有数量不等的重复和雷同现象,六是条目标题采用不确切词语或总结式套句,这一切都妨碍了年鉴个性特点的发挥。张文培《谈年鉴单一性条目标题的动态性》(《年鉴信息与研究》第3期)认为单一性条目题材单一、内容具体,在其标题的拟定上要体现出动态性,使读者能够从标题中获得事物变化的第一信息,并提出了动态性标题制作的两种类型,一是动宾短语结构、二是动词作谓语、动词短语作谓语。陈国华《对提高年鉴条目质量的几点思考》(《湖湘春秋》第3期)总结了当前影响年鉴条目质量的八大问题,并提出提高年鉴条目质量的对策,一是转变思维方式,从拓宽选材渠道上下功夫;二是实施多维激励,从调动积极因素上下功夫;三是加强工作研究,从提高编辑素质上下功夫。巩魁生、王威、杨艳玲、周进鹏《〈濮阳年鉴〉条目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年鉴信息与研究》第3期)结合《濮阳年鉴》的编纂实践,对年鉴条目的创新问题做了探讨,认为年鉴条目要做到精心选题、凝练标题、精编内容、图文互见,并从队伍到机制方面给条目的创新提供保障。此外,对年鉴条目的撰写进行分析讨论的还有孙铎的《浅谈地方综合年鉴条目之特点》(《年鉴信息与研究》第3期)、张辉的《年鉴条目编写研究》(《新疆地方志》第2期)、吴义龙的《浅议地方年鉴栏目与条目》(《中国地方志》第5期)、汪盈的《推敲文字,积淀历史——地方年鉴条目写作的思考》(《扬州史志》第2期)、李德辉的《年鉴条目编写常见“病”》(《巴蜀史志》第2期)、王之勤的《努力提高条目质量,赋予年鉴以历史智慧》(《年鉴信息与研究》第4期)。

志鉴关系。刘庚正《年鉴编纂对续志的作用》(《黑龙江史志》第5期)认为年鉴和志书在功能、体例、语言、结构形式、资料性等方面具有趋同性,年鉴是绝好的修志资料来源,但志鉴有别,在选择年鉴编写续志时,防止利用年鉴资料的盲目性,科学地汇集好续志所需年鉴资料;提出年鉴资料要准确定位内容,全力抓出反映事物主体和主线资料;围绕事物构成要素去提取年鉴资料,防止反映事物本质的主要资料缺失。田骅《谈谈年鉴资料与志书资料的异同及年鉴资料在志书编纂中的作用》(《上海志鉴》第2期)认为年鉴资料不能等同于志书资料,更不是志书资料的全部。但是,年鉴资料作为地情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续志编纂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其作用可表述为:年鉴资料可以为志书的编纂提供准确的数据、事物发展的脉络和重要资料的线索。孙培兴《浅议区县年鉴如何为编纂区县志服务》(《年鉴信息与研究》第5期)认为,地方志书与地方综合年鉴有密切关系,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志编年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地方志的年度资料“长编”;而地方志在一定意义上是若干年鉴地方综合年鉴的加工本,是地方综合年鉴经过进一步考证核实和系统化、科学化的增补本。在编纂年鉴的工作实践中,如果确立了“为续修志书搜集和积累年度资料服务”的意识,在不违背年鉴基本体例的前提下,使年鉴的体例、内容与志书有机地衔接起来,那么续修志书,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长根《谈谈年鉴为续志提供资料的问题》(《年鉴信息与研究》第6期)认为年鉴可以为续志提供资料,但提供的资料是有限的。文章提出续志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年鉴资料的办法:利用入鉴的回溯性资料,以衔接上届志书;利用入鉴的揭示事物变化和发展趋势的“专文专论”资料,来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年鉴上综合性条目和综合记事条目,经补充完善后可直接作为续志条目使用;以年鉴的“大事记”和“机构与人事”栏目为基础,编纂续志的“大事记”和“人物篇目”;年鉴的条目为续志时草拟条目提供了参考。

吕志毅《地方志与年鉴》(《河北地方志》第5期)认为年鉴是地方志的补充,可以为修志提供翔实的资料。文章详细阐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其在编纂思想、知识结构、资料选取、表现形式和检索手段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贾昉《地方综合性年鉴与区县志的异同》(《北京地方志》第2期)比较了地方综合性年鉴和区县志在特征和功能的异同和侧重点,认为两者在篇目设计方面也有异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篇目结构形式、框架设计、框架结构等方面。裘晓燕《区县志书与区县年鉴资料的关系》(《上海志鉴》第6期)认为区县志书与区县年鉴都是资料性文献,前者的资料表现注重整体性,后者带有浓重的年度性。但由于记述的都是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客观上区县年鉴为区县志书提供了资料的积累,反之,区县志书对资料的要求也规范了区县年鉴的编纂。王卫红《略谈区县志书框架与区县年鉴框架的异同》(《上海志鉴》第6期)就区县志书与区县年鉴框架设计的要求、方式上,表现形式,即文体、文风上,记载内容范围上等方面的异同发表了看法。

沈永清《地方综合年鉴与续修志书的资料衔接》(《上海志鉴》第6期)就主修政府与编纂办公室、地方综合年鉴与续修志书篇目、地方综合年鉴条目记述内容与续修志书入志资料、年鉴综合性(综述、概况)条目与续修志书资料、年鉴单一性条目与志书资料、地方综合性年鉴中的专记(文)、特辑(载)、区情资料与续修志书资料等方面的衔接发表了看法。张天禄《年鉴编纂与方志编纂的科学衔接》(《年鉴信息与研究》第2期)就《福州年鉴》和《福州市志》如何在篇目设计、文体文风等方面科学衔接,相辅相成,介绍了自己的做法。

李翠平、温向前、朱宏明《二轮修志要警惕年鉴化倾向》(《黑龙江史志》第8期)认为地方志是以“事物”立题的“分类竖写”体,本质是资料性著述;年鉴是以“事件”立题的“条目”体,本质是工具书。续志应是在广泛收集资料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性、资料性著述,而不应该是各年度年鉴的缩编本。地方志和年鉴是各有特色的两个不同事物,试图让方志年鉴化或年鉴方志化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对志鉴关系进行探讨的还有李兆群《志鉴结合的基础和形式》(《江苏地方志》第3期)、陆剑芳《年鉴应更好地为修志服务》(《广东史志视窗》第6期)、陆剑芬《年鉴为修志服务略议》(《内蒙古史志》第5期)、陈提超、周关怀《“志鉴联动”运作与实践探索》(《巴蜀史志》第5期)等。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