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冀祥德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8-05-08【打印】

用精品记录新时代用奋斗铸就新辉煌

——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8年5月3日)

冀祥德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初夏时节,我们在有“钢城”“诗城”美誉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各试点单位和计划申报单位2018年卷年鉴篇目进行点评,对年鉴篇目框架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形势等问题进行研讨,为提升年鉴质量,做好下一步的精品年鉴打造工作打好基础。这次会议得到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马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两个单位的同志们为举办会议不辞辛劳,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及其办公室向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各年鉴编纂单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马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包括年鉴系统在内的全国地方志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瞄准新方位,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振奋精神、积极作为,不断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同时,2018年也是地方志工作的攻坚年、质量年。以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为例,据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的统计,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种省级综合年鉴中,有4种尚未理顺编纂体制;348种市级综合年鉴中,2017年卷有16种未启动编纂、23种未实现一年一鉴、86种未实现公开出版,2018年卷有40种尚未启动编纂;2841种县级综合年鉴中,2017年卷有470种未启动编纂,启动编纂的2371种年鉴中有285种未实现一年一鉴、1045种未实现公开出版,2018年卷有472种尚未启动编纂工作。可以说,距离“年鉴全覆盖”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的任务既艰巨又繁重。面对困难和压力,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到2020年全面实现“两全目标”的核心目标任务,在想方设法狠抓年鉴编纂进度的同时,保持战略定力、发展韧劲,狠抓年鉴质量建设,坚守住年鉴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推进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打造中国精品年鉴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发挥了对全国年鉴编纂质量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年鉴编纂仍普遍存在编纂理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框架设计不合理、年度特点和地方特色不突出、民生内容反映不够等问题,年鉴质量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篇目设计是年鉴编纂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取得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从篇目抓起,每年召开一次申报年鉴篇目研讨会,今年是连续第三年召开篇目研讨会,其目的就在于把关口前移,在篇目设计环节就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纠错正讹,分条析理,加强规范指导,严把篇目质量关。

  马鞍山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曾驻留于此,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这次研讨会,学习发扬“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马鞍山精神,凝心聚力打造精品年鉴,本身就体现了新时代方志人奋勇争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这也使得这次会议更具有特殊意义。

  下面,结合更好地推进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开好这次篇目研讨会,我谈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重要意义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包括“年鉴全覆盖”目标在内的“两全目标”,同时还要求坚持存真求实,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出版全过程。2016年12月,中指组印发《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年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全国年鉴事业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并就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提出了要求。2017年12月,中指组结合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实际,在充分总结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出台了2012年7月起试行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进一步规范引领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的质量建设,为编纂出版更多高质量的精品年鉴提供更加强而有力的制度支撑。与此相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严把质量关,扎实推进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6年卷打造出山西、温州、北京海淀3部中国精品年鉴,2017年卷打造出山西、辽源、南京、北京海淀、海安5部中国精品年鉴。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辐射影响下,北京、江苏、福建、广西等省(区、市)也深入推进年鉴精品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与《年鉴规划》中“到2020年打造50部精品年鉴”的目标要求还相距较远,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年鉴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年鉴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重要意义,要深刻认识到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年鉴规划》,更是培育精品意识和精品年鉴、提高年鉴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是推动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发挥年鉴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根基所在,更是年鉴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创新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步骤;不仅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有助于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更大精神动力。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年鉴工作者,尤其是在座的试点单位和计划申报单位的同志,应牢牢抓住深入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这一有利契机,一步一个台阶,为铸造出更多的年鉴精品佳作而努力。

  二、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新方位背景下如何编纂高质量年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章修正案、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我国的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方位。为适应这些重大变化,党和国家随之出台更多重大的举措、推出更多有力的措施。如在法治建设方面宪法修正案深刻反映了法治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等等。年鉴如何全方位地、开创性地记述这些历史性变化,如何充分记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建设的伟大工程、推进的伟大事业、实现的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年鉴编纂工作需要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这次会议对年鉴篇目框架设计进行深入讨论,就是呼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对提高收集和精选年鉴信息敏锐度的积极考量,促进年鉴信息资源的扩大和增值。优化年鉴篇目就是要为年鉴编纂夯实基础,为下一步打造精品年鉴创设良好的开端。

  三、要深入总结交流打造精品年鉴的工作经验和不足

  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开展三年以来,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摸索出精品年鉴打造之路,打造精品的范围从试点逐步迈向全国;二是建立起专家指导制度,在专家指导方面总体上较为高效;三是基本确立了一套精品年鉴质量控制方法,等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精干专家少,评审压力较大;各申报单位编纂进度前后不一,协调难度较大;试点经验成效不够突出,示范作用有待彰显,等等。这次会议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总结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攻克难关,这要求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办公室、指导专家、申报单位三方要统一思想、促成共识,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服从全局、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中国精品年鉴。

  这次会议除试点单位之外,另接受天津北辰等23家计划申报单位报名,去年的会议只接收了12家单位报名,今年是去年的2倍,充分体现了这个工程的开放性,这也是我一再强调的,同时也体现出大家参与打造精品年鉴的积极性和强烈热心。一方面,对于你们的积极参与和计划申报,我表示热烈欢迎;另一方面,我刚才谈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是给大家打个预防针。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可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做得好的面子工程,而是稳扎稳打、实实在在的精品工程,不付出加倍的努力,是很难打造出精品年鉴的。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申报范围,并在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评审程序、完善专家指导等方面不断做出优化调整。

  四、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地开展研讨

  一部年鉴编得好不好,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年鉴的篇目框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全面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是否能体现出时代特点、地域特色。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年鉴篇目,我粗略翻阅一下,有的一看就是经过了精心打磨,有的还尚显粗糙,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当然,这也与编纂进度不一致、会前准备不充分有关系。希望大家认真开展研讨,对各篇篇目框架的总体设计、领属分合、名称与内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今天我套用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于马鞍山的名篇《陋室铭》的句子,指导专家们“谈笑有鸿儒”,但是这次研讨会有“指导年鉴篇目之劳形”,希望各位指导专家能够发挥专长,实事求是,精心指导,耐心解惑,把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意见毫无保留地提出来。也希望各试点单位、各计划申报单位的代表们充分利用好这次专家面对面指导交流的机会,虚怀若谷,开门编鉴,认真消化吸收有关意见或建议,有疑难或不解的地方多进行请教。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同志们,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已经进入深入推进的阶段,也是即将要出更多成果的阶段。希望各位指导专家和试点单位、计划申报单位的同志们团结协作、奋勇争先,把各部年鉴的篇目研讨好、修改好,携手为有更多年鉴将来加上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的标识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年鉴事业的绚丽华章。

  最后,预祝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