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李培林在全国方志馆建设工作研讨会暨方志馆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
2018-09-03【打印】

在全国方志馆建设工作研讨会暨方志馆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

李培林

201881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有着“中俄之窗”“欧亚之门”美誉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参加全国方志馆建设工作研讨会。首先,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方志馆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全国地方志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大力拓展地方志事业发展格局,开拓志、鉴、史、馆“四驾马车”并驾齐驱,开创了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的新局面。作为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新的增长点,全国各级方志馆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成绩喜人。

总结近一年多来方志馆建设与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顶层设计,提供基本保障

2017612日,中指组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对各级方志馆建设的功能定位、申报立项、设计布局、建设发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全国各级方志馆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在山西、内蒙古、广西等省区方志馆建设顺利立项和功能升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和地方志工作机构也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定,指导各地方志馆建设与发展。20176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北京市方志(地情)馆(室)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方志馆建设管理规范》,20181月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台《全省市、县(区)方志馆(书库)建设指导意见(20172020)》,有力保障了方志馆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此外,为推动全国方志馆建设,201711月,中指办、国家方志馆在广州成功举办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国梦•方志情’首届全国方志馆讲解员大赛”,有力提升了各级方志馆讲解员的讲解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85月,在山东东营成功召开了首届全国方志馆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动了各级方志馆的业务交流与协作。

二、积极立项建设,构建志馆体系

全国方志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壮大。截至20185月底,全国共建成、在建和立项方志馆598家,其中国家方志馆1家、国家方志馆分馆2家,省级方志馆25家,市级方志馆131家,县级方志馆439家。已落成的建筑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有2家,1万平方米以上的有6家。河北省尝试政府与企业合作,打造方志馆建设新模式。上海通志馆、广西方志馆分别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山东省17个地级市均建有市级方志馆,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县级方志馆达100余家,并率先提出到2020年省、市、县三级方志馆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四川省提出“全域建馆”理念,并出台全省建馆指导意见。广东省着力推进方志馆建设,省、市、县三级方志馆从无到有,社会影响面逐步扩大,实现方志馆建设的新突破。此外,还有一批方志馆正在加紧申报筹建。各级方志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改变了传统方志平面、线性的形象,为推动地方志在新时代“立”起来、“活”起来作了重大贡献。

为进一步扩大国家方志馆的社会影响力,助推各级方志馆建设发展,中指组及其办公室积极探索方志馆建设新路径,创造性开展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新模式。2018529日,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东营市人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三方合作共建的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正式开馆。今天我们还将举行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揭牌仪式。两个分馆将在各级方志馆建设中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此外,中原分馆、长江分馆、黄金分馆、冶炼分馆等也在申报或筹建之中。为规范各地申请设立国家方志馆分馆行为,中指办、国家方志馆依据建设规定和各地方志馆建设实际,着手制定《国家方志馆分馆管理规定》,目前正在反复论证阶段。该规定将从立项申请、审核程序、管理考核等环节作出明确要求,并本着严格程序、优中选优、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设国家方志馆分馆助推、引领各级方志馆建设。

三、充实馆藏资源,夯实服务根基

全国各级方志馆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馆藏资源。黑龙江省志办与全国18个省志办签订志书交换协议,每年与外省志办进行新出版志书的交换,丰富馆藏资源。湖北省方志馆积极扩展资料馆藏,在原有近6万册藏书基础上,新增收藏新编志书、年鉴、历代旧志、期刊、志稿及资料长编等,藏书规模扩展到10万册。苏州方志馆收藏了国内较完整的旧志典籍,成为国内少有的地级市拥有完整史志典籍的方志馆。深圳市方志馆自2015年方志馆启用以来,每年安排近400万专项购书经费用于采购符合馆藏目标的党史、地情、年鉴等图书资料,并全部编目入库,供市民查阅研究,同时积极开展捐赠征集工作,发动社会力量向市方志馆捐赠文献文物资料,截至20184月,共收到160多家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文献文物约1.8万多件。口述史专题入藏成为方志馆收藏的一个新特色。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黑龙江、陕西等地观众通过方志馆的市民录音棚,或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录音,或拍摄微型纪录片,讲述熟悉的本地故事、民俗、掌故,为城市发展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源与影像资料。

四、提升展示水平,传播地域文化

全国各级方志馆深入研究国情地情特色,精心设计展览方案,大胆创新展陈方式,国情地情展示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继“方志中国”展览之后,2018112日国家方志馆“魅力中国”展览开展,积极宣传中国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家国情怀。北京方志馆常设展和专题展互为补充,2017年结合高考恢复40周年以及北京市文物局发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举办了“北京恢复高考40周年专题展”和“北京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展”。2017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机构联合举办“京津冀运河文化展”,文化惠民、地情传播深入基层。20175月开馆的广州市地方志新馆,设有6603平方米地情展示,分序厅、综合展区、专题展区、互动展区,全面展示广州的历史文化和地情特色,吸引大量群众前来参观,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深圳市方志馆举办“新移民新传奇新深圳——深圳特区建设者家谱展”“深港今昔——以深圳河为证”专题展览。各类展览展示紧扣时代主题,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新颖,承载文化基因,突出地方特色,推动地方志在新时代“活”了起来。

五、整合新型传媒,打造数字方志

2017年,中指组下发《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推进包括中国方志网、中国地情网、中国国情网、国家数字方志馆、地方志综合办公平台、地方志新媒体传播平台在内的“三网一馆两平台”建设。各级方志馆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推动数字方志馆建设。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新疆等省(区、市)打造“互联网+地方志”模式,推动志鉴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步伐。常州市方志馆充分运用五种“黑科技”手段,哈尔滨市方志馆推出720度全景地情展馆,一些方志馆结合方志文化的自身特点、巧妙注入科技手段和元素增强展陈效果,增加公众吸引力;各种方志媒介的建立和数字方志馆的建设,将地方志事业不断延伸、拓展,地方志逐步走进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知名度”日益提升,推动地方志在新时代“热”了起来。

六、开展编纂研究,提升学术水准

一年多来,全国方志馆业务研究有了新进展,研究氛围日益浓厚,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方志馆高度重视方志馆业务研究,积极搭建方志馆理论研究和业务交流平台。2017421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方志馆在江苏苏州举办首届全国方志馆馆长论坛。该论坛是全国方志馆界召开的第一次馆长论坛,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的目的。论坛结束后,国家方志馆于年内编辑出版《首届全国方志馆馆长论坛论文集》。为推动全国方志馆建设与研究,国家方志馆编辑出版了《中国方志馆研究》(第一辑),第二辑目前正在进行编辑工作,将于今年年底适时推出。

各级方志馆依托馆藏资源,积极开展旧志整理和各类地情书编纂工作,宣传地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江苏方志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完善的设施设备,开展江苏历代旧志整理、影印、出版工作,其中组织点校出版的乾隆《江南通志》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1712月,广东省方志馆完成《广东民国年鉴丛编》编纂出版工作。北京市方志馆利用馆藏资源,先后编辑出版了“外国眼中的北京”系列北京文史资料翻译丛刊,主持编著了多部地情文化资料书或研究论著;吉林省方志馆近年来组织、参与及合作编纂出版的图书达63部。2017年,上海通志馆编辑出版《上海滩》杂志11期,86篇文章被新民晚报、报刊文摘等各类媒体转载。

经过全国广大方志馆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年多来,方志馆建设与发展工作稳步推进,在明确定位、提升地位等方面成绩有目共睹,作用日益突显,方志馆已经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崭露头角。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方志馆建设作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生事物,目前整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方志馆如何更加清晰地定位,如何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各地方志馆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还很不平衡,地情展示平面化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建成方志馆以后参观量较少、资源利用率偏低,方志馆建设专业人才极度匮乏,方志馆馆藏资源开发利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总体上看,方志馆建设距离社会各界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方志馆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困难需要克服。我们要高度重视,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实干的作风认真加以解决。在此,我就下一步方志馆建设与发展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推动方志馆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方志馆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方志馆建设与发展,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方志馆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方志馆建设与发展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地方志事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方志馆建设提出的历史性课题,切实增强方志馆工作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全面助推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全面助推地方志事业发展到2020年“两全”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大力提升方志馆建设水平,推动方志馆更好地走向社会

提升方志馆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方志馆发展道路上的永恒话题。要本着进一步推动地方志“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的思路,围绕地情展示中心、地情文献收藏中心、数字地情服务中心、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等功能定位,在收藏、展示、研究、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不断提高方志馆的利用率,切实提升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本着大力建设国情馆、地情馆的宗旨,科学规划、优化设计、精心布展,通过形式多样的长期和短期展览,充分展示地情风貌、地域特点、发展成就和地域文化,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方志馆作为新建文化场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的先天不足,打破方志馆仅仅是收藏志书、年鉴的偏见,大力充实各类图书、档案、古籍、文物等馆藏地情资源,积极搜集整理数字音像、口述访谈资料,加强特色资料库建设,筑牢服务社会的坚实基础。要开拓思路,挖掘潜力,加强宣传教育,推动社会参与,努力探索具有方志馆特色的服务模式,大力提高方志馆的开放度和利用率,让方志馆建设走进千家万户,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加快信息化步伐,开展智慧方志馆建设

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服务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是深刻的。要在扎实推进实体方志馆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数字方志馆建设,通过网络构建与观众沟通联系的纽带和施展创新的平台。要积极探索多种基于数字方志馆技术的创新服务,提高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能力,扩大资源总量,加强资源共享,在全国形成一个资源丰富、服务快捷、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分布式数字方志馆服务网络。未来方志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建设由方志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构成的智慧方志馆,要树立超前思维,培育和打造新方志文化服务业态,大力提升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巩固和加强地方志事业发展根基,确保方志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稳步推进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积极引领方志馆建设与发展

分馆建设是中指组及其办公室、国家方志馆积极探索国家方志馆建设的有益尝试,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建设国家方志馆分馆,对于国家方志馆和地方方志馆建设是一种互利共赢。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一方面克服了国家方志馆目前面积较小、发展空间有限的不利条件,选择与方志文化、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场馆作为国家方志馆分馆,无论从空间还是从业务范围、文化包容性等方面,都是一个有力拓展,是对国家方志馆建设的必要补充与有益延伸。另一方面,建设分馆是扩大国家方志馆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引领全国方志馆建设,推动方志馆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地方志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立起来”的一个重要举措。希望更多有条件的地方以黄河分馆开馆和即将进行的知青分馆揭牌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努力创造建设条件,积极申请分馆建设。中指组及办公室也将继续支持开展并规范分馆申报工作,严格对分馆的立项申请、审核程序、管理考核等环节作出明确要求,严格把关,成熟一个批复一个,优中选优,稳步推进。

五、深化理论研究,为方志馆建设和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开展理论研究,是实现方志馆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各级方志馆要以馆藏资源为依托,围绕方志馆建设发展、方志学学科建设、地域文化挖掘等主题展开深入研究,编纂出版各类地情资料和学术著作,服务社会需要和地方志事业发展,努力把方志馆打造成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研究阵地和各级党委政府文化建设的智囊咨询中心。要建立健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业务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设理论研究的人才库和专家团队,通过整合科研力量,积极推出一批方志馆研究和方志理论研究学术成果,大力增强方志学在学术界的话语权,为提升方志馆建设水平和推动地方志事业更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志们,方志馆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是地方志事业走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平台。希望全国广大方志馆工作者抓住机遇、明确方向,总结经验、乘胜前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在做“活”、做“热”方志馆事业进程中奋发有为,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充分展示出方志馆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