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深秀(1849—1898),原名毓秀,号仪村(亦作漪村、漪春),山西闻喜仪张村人。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精通国学和中西数学,梁启超赞他为“山西通儒”。曾主纂《闻喜县志》,参与编纂光绪版《山西通志》,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深秀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初二。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榜列第三名经魁。同治十年(1871),入京参加会试未中。在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光绪四年(1878)春,因山西灾荒严重,杨深秀毅然抛弃科举考试,请假回乡,团结官绅,兴利除弊,组织赈灾。
主纂《闻喜县志》开创编志新体例
光绪五年(1879),山西巡抚曾国荃饬令重修《山西通志》,责令各县先修县志。闻喜县令陈作哲委托杨深秀主笔。杨深秀此次续修《闻喜县志》,以乾隆三十年(1756)版《闻喜县志》为原本,采用正误补阙方法,去谬补漏,新创了志斠、志补、志续三种体例,半年编成12卷(志斠、志补、志续各4卷)。又于地形图作一大改革,“废黜八景,分列四图,限以棋局文,参以罗经向”,每格纵横为10里,较为准确,在科学性和实用性上迈进了一大步。
志斠,即对原本的补充修正。以旧志“沿革”为例,于原文加以按语,注入新文,增添了新内容。此以戴震《汾州志》作参考。又列表,以朝代封国、建置割并,隶属山水杂地名,各栏简言填之,“纲目发之,纵横表之”,十分醒目。
志补,为旧志所无,纯为新增。如《金石考》,分设朝代时期,胪列文物,言明出处,证之以史,考之以文,亦前代所无,也是一种新创体例。此乃以河南武授堂氏《偃师》《安阳》二志作参考。又如《星度考》亦旧志所无,以科学算法及实测代星野,又表列节气时刻,皆十分新颖、准确。
志续,则补充遗漏或续写前志所无之人物传记等。新增人物之传记,亦简而明。
“作志有三难:一曰体例欲精则难;二曰考据欲核则难,三曰文章欲洁则难。”杨深秀于半年中克服了此三难,续成县志,“其考据精确,文章雅练不具论,至其体例皆取诸前辈大师”。书成,呈于省宪,获得好评,是诸县志中之佼佼者。
参与编纂光绪版《山西通志》
曾国荃倡议重修《山西通志》,得到钦差阎敬铭的支持,特聘王轩主持山西通志局,后又加聘杨笃、杨深秀、张铁生等。杨深秀于光绪六年(1880)应聘并赴省城。修志的整个工作是在山西通志局的具体领导下进行的。总纂王轩与杨笃、杨深秀诸人讨论通志之体例,定为六门,即图、谱、考、略、记、录。六门又各详分为37类。此次修志在山西历史上是空前的。杨深秀担任《星度谱》二卷与《古迹考》八卷之分纂任务。
杨深秀所分纂的《星度谱》利用了当时天文、历法和地理方面的最新科学成就,他本人也有一定的创见。这既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也体现了他的求实精神。
《古迹考》载于《山西通志》卷之五十。其主要内容是从上古之唐虞夏商周秦,以迄两汉魏晋宋元明清,在山西所建国都及城邑之考证。旁及宫室、祠宇、陵墓及寺观等。《古迹考》又为《沿革谱》之姊妹篇。读过王轩所纂的《沿革谱》,山西之古今沿革,了然成竹在胸,深服其简明扼要。再读过杨深秀的《古迹考》,山西各处古迹名区,更加粲然入目,有如更上一层楼而览无数之胜景之感。
“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绪十五年(1889)春,杨深秀参加会试,被取中贡士。接着参加殿试,被置于三甲。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杨深秀深为“甲午之耻”而愤恨而深思。光绪二十三年,山东发生了德国强占胶东半岛的严重事件,杨深秀被实授为山东道监察御史。他第一疏《时事艰危谨贡刍议折》就极言改革,痛陈:
时势危迫,不革旧无以图新,不变法无以图存。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他人组织成立关西学会,又参加了康有为领导的保国会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前夕,他首先上折,请定国是,明赏罚,指出:
夫古今为政,未有东西未定,游移两可者。臣愚谓皇上,仍主守旧则已。若审观时变,必当变法。非明降谕旨,著定国是,宣布维新之意,痛斥守旧之弊,无以定趋向,而革旧俗也。
光绪帝根据此折,终于下定决心,向全国臣民下诏《民(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在“百日维新”期间,杨深秀同守旧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上奏折17件之多。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维新变法失败。9月24日,杨深秀被捕。在狱中,他高风亮节,激昂慷慨,于壁上留诗三首,以大义激励来者。其一云:
久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
自晓龙逄非俊物,何尝虎会敢从行。
圣人岂有胸中气,下士空思身后名。
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
9月28日,杨深秀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时年49岁。他与一同被杀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锐、刘光第五人合称为“戊戌六君子”。
(来源:方志山西微信公众号)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