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方志宣传
81万字 150幅配图 63张配表 这本书全面系统记录陕西抗战故事
2025-09-08【打印】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陕西抗日战争志》2025年6月出版发行。该书属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丛书的组成部分,是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为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而精心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史志著作。 

  《陕西抗日战争志》包含陕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抗日根据地、陕西民众抗日救亡团体、陕西国统区党政组织、陕西抗日战争战事、陕西战时经济与社会、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陕西教育、大事记等内容,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记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14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陕西各党派和各社会团体、各种进步社会力量和各族人民群众、国际社会援助力量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抗战活动及重要贡献,记录了陕西在抗战中涌现的众多英烈的抗战事迹。全书共81万字,配图150幅、配表63张。 

  日前,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对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请他解答了《陕西抗日战争志》编纂的有关问题。 

  陕西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 

  华商报:陕西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请问此次编纂《陕西抗日战争志》的主要背景和契机是什么?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出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省地方志办公室:抗战时期的陕西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形成的地方。延安还是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尤其是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模范抗日基地、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示范区。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中共陕西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中共西北局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团结广大民众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领导地方抗日武装,不断拓展党的力量,加强党的组织发展,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陕西抗日战争志》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全国范围组织实施的《中国抗日战争志》暨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按照《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实施方案》(中指办字〔2017〕54号)具体要求,由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推进落实,全面系统介绍陕西抗战情况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陕西抗日战争志》的出版,对于引导大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增强必胜信念和信心,进一步凝聚起全省人民勠力同心、奋勇前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全国抗日战争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华商报:陕西是抗战“大后方”,这是否给收集相关资料带来一些影响?编辑部又是如何处理的? 

  省地方志办公室:虽然发生在陕西的抗日战事没有山西、河北等省多,但是日军对于陕甘宁边区的进攻也是很猖狂的,陕西军民也进行了艰苦的河防战斗,抵抗日军侵略,战况也很激烈。1938年春开始,日军为摧毁陕甘宁边区,以第110师团为主力,频繁向陕甘宁边区河防发动进攻,企图强渡黄河,入侵陕北。1937年11月,中央军委以八路军留守兵团为基础,成立河防指挥部,将千里河防划分三个地段,分别由神府(神木、府谷)、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部和绥德、米脂、葭县(今佳县)、吴堡、清涧五县警备司令部设防,先后进行了十几次大的保卫河防战斗。相对而言,关于这方面的记述以及日军轰炸陕西的史料虽然有一些,但是并不丰富。 

  为应对这些挑战,编纂团队采取文献档案和口述记录相结合,文字记忆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予以突破,从而弥补资料不足,确保志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编纂团队成立了史料查阅小组,深入到陕西省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宝鸡市档案馆、延安市档案馆、汉中市档案馆、渭南市档案馆等处广泛查阅抗战资料。同时利用陕西省图书馆、各地市的图书馆、各高校的图书馆珍藏民国版图书,搜集整理抗日史料。 

  编纂人员还专程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泾阳安吴青训班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抗战遗址进行调研走访,同时向有关党史、军史专家了解情况。并得到了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从2018年启动编纂到2025年出版 

  华商报:《陕西抗日战争志》从2018年启动编纂,到2025年出版,期间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省地方志办公室:主要经历了任务启动、组织编纂和审验出版等阶段。 

  按照中指组会议部署和文件要求,2018年9月,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陕西抗日战争志》编纂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委托西安邮电大学承担编纂任务。当年10月,与西安邮电大学正式签订了《陕西抗日战争志》编纂合作协议。 

  从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先后7次召开工作座谈会议,充实调整编纂方案,制订完善篇目大纲,确定各篇章编纂单位及撰稿人,并听取综合撰稿者和专家学者意见,3次修改完善编纂大纲。2019年12月,完成基本篇章撰写。2021年8月,历时三年多时间,形成志书定稿。 

  在此期间,于2020年1月,召开《陕西抗日战争志》初审会。根据初审意见,编委会按志书体例,对大纲重新作了修订,同时集中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改写,个别内容重新撰写,并对书稿进行统稿和总纂。2020年12月,基本完成编纂任务。2021年5月,召开《陕西抗日战争志》终审稿意见反馈会议。8月,志稿经过修改完善,进入结项审定阶段。11月,召开终审暨结项审定会议,通过了《陕西抗日战争志》终审暨结项审定。2022年至2024年,出版前又进行了三次修改。2025年,志书正式印刷出版。 

  华商报:团队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相关史料?尤其是一些历史数据,例如西安遭轰炸的详细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团队采取了多元化的资料收集途径。主要来源包括《中共陕西历史资料丛书》和《陕西军民抗战纪事》等。关于西安遭轰炸的详细数据,来源于《陕西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日军轰炸西安纪实》(三秦出版社2007年),还有陕西省档案馆的相关资料。编纂团队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系统性研究和考证,精确记录了日军轰炸陕西的次数、投弹数量、人员伤亡等具体数据。例如,日机共轰炸陕西567次,造成9047人死亡,7015人受伤。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得到了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档案馆等单位的支持配合。 

  华商报:《陕西抗日战争志》编撰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省地方志办公室:一是任务重、要求高。志书编纂是一项为党立言、为国存史的使命工程,本身就有政治标准严、篇幅体量大、文字要求高等特点。《陕西抗日战争志》作为列入全国地方抗日战争志丛书的重大专题志书,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验收标准更为细致。为此,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其次是明确重点,强化举措。我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借助高校等专家力量,为开展编纂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夯实各方责任,明确任务分工。科学论证、合理设计篇目大纲,优化编纂流程,通过座谈交流研讨等方式解决撰写方面的问题,多次组织专家评审,听取反馈意见,并做好集中统稿总纂。再就是加强组织保障。对编纂经费优先保证,明确专人做好日常的沟通协调与督促,及时解决推进中的问题。同时,做好与出版社及上级部门的协调,争取支持,确保编纂工作进度与质量的有效把控。 

  二是资料缺乏。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条件有限,有关陕西抗战史的资料缺乏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学术空白领域的记载有所欠缺,查找起来非常困难。通过参阅权威文献、深挖官方资料的方式,系统整理和挖掘分散在不同保管部门或研究领域的资料。对于文字资料极度缺乏的领域,采取实地走访调研以及网络检索来弥补不足。 

  华商报:编纂过程中有没有采访过抗战老兵?有没有考虑出一本这方面的著作? 

  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中收录了一些老兵口述和事迹,但因篇幅限制未单独成书,相关故事融入“民众贡献”“战事”等篇章。目前暂没有考虑单独出版这方面著作。 

  编纂过程中发现很多抗日人物感人事迹 

  华商报:在编纂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此前鲜为人知但非常有价值的抗战史料或故事?能否举例说明? 

  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过程中发现了太多的抗日团体素材和抗日人物的感人事迹。例如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智勇双全的主人公李向阳,以及《剑吼长城东》中令日寇闻风丧胆的主人公鲍真,其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包森。 

  包森(1911年7月21日1942年2月17日)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陕西蒲城人。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赴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独立一师工作,任33大队总支部书记。1938年6月率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1939年4月下旬,杀死前来劝降的日本遵化宪兵队军曹池本信次郎。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为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2月17日,包森所部在遵化境内野瓠山一带与日伪一部遭遇,指挥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牺牲,年仅31岁。 

  还有我省洛南籍八路军120师野战医院外科主任罗锦文(1914—1939),曾与白求恩一起工作,后因劳累过度在手术台旁殉职,遗体被安葬在山西岚县五里岗。 

  完成国家级文化工程  接受抗战精神洗礼 

  华商报:回顾整个编纂过程,您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于陕西抗战历史,通过这次编纂工作,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省地方志办公室:从项目成果和过程来看,最大的收获不仅仅在于成功完成了一项国家级的文化工程,首次系统性地填补了陕西抗战史研究的空白,构建了陕西抗战的完整历史图景,还在于从挖掘中国军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的难忘历程中,接受了一次伟大抗战精神的洗礼。 

  同时,更在于通过此项工作,对陕西抗战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充分彰显了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在倡导创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建设陕甘宁边区中发挥的决定性中流砥柱作用。 

  今年6月志书已经出版发行 

  华商报:对于公众想要进一步了解陕西抗战历史,有什么特别推荐的书籍、资料吗?这本书公众能通过哪些渠道买到吗? 

  省地方志办公室:对于希望进一步了解陕西抗战历史的公众,可以参考《陕西抗日战争志》编后记中列出的部分书刊资料,如《中共陕西历史资料丛书》《陕西军民抗战纪事》和《陕西抗战史料选编》等。今年6月,志书已经出版发行,我办向省内外多家单位、研究机构和公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总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进行了赠送,省内的读者可以到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方志馆等处借阅。后期我办还将通过开展志书“七进”活动,让更多地方志成果走下书架、走出馆藏,把为民服务贯穿工作始终,做好文化惠民文章,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 

  来源:《华商报》2025年8月30日第5版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