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2日上午,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徐匡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出席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冀祥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宏、邱新立出席会议。会议由李培林主持。下午,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继续在河南大厦进行,冀祥德、刘玉宏、邱新立出席,刘玉宏、邱新立分别主持,冀祥德作会议总结。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代表、各省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中国名镇志丛书指导专家、中国名镇志丛书首批名镇志编纂单位代表,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方志出版社工作人员150余人参加会议。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是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方志出版社主办。
一
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是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全面开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于2015年1月正式启动,并于8月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截至2016年3月,全国共有22个省区市申报了128部名镇志,包括此次出版的《周庄镇志》《第一关镇志》《钱清镇志》《冶源镇志》《甪直镇志》《同里镇志》《三阳镇志》《枫泾镇志》《李庄镇志》《天穆镇志》《虎门镇志》11部镇志。
徐匡迪讲话
开幕式上,徐匡迪《在新型城镇化中传承文化、留住乡愁》的讲话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同步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无缝对接。新型城镇化要记得住乡愁,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考虑地方的人文和风俗。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不仅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新型城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一工程完整记录了我国城镇化历程,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历史智慧,对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生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王伟光讲话
王伟光代表中指组对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以《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发展转型升级》为题,重点讲了地方志与创新问题,强调新时期地方志工作,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他指出,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新时期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地方志事业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理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服务创新,希望地方志工作者能很好地吃透创新的真正含义,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李培林主持会议并讲话
李培林主持开幕式。他认为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许多社会文化现象正在消失,而名镇志对这个时代作了翔实客观地记述,所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也是文化抢救工程。
冀祥德讲话
冀祥德作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阶段性工作报告,介绍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开展情况。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是由李培林同志倡导并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全面开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入选对象力求优中选优,包括历史文化名镇、经济名镇和其他特色名镇。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除存史功能外,名镇志的编纂更加注重资政和育人功能,同时还要求内容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趣味性。
首批名镇志编纂单位代表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党委书记唐翱汇报了《周庄镇志》编纂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体会。该镇志创新体例,立足实际,通过项目课题化运作编纂而成,内容既严谨又通俗,展示了周庄江南水乡的自然和社会风貌,尤其专设“古镇保护模式”“旅游开发模式”两个分析报告,重点介绍了周庄在古镇保护和旅游转型发展方面的探索、示范、引领意义,以突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文化启迪意义。
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宣传片片头
会上,播放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此次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和中国名镇志丛书拍摄的宣传片,还举行了向首批编纂名镇志的11个镇授牌和颁发证书的仪式。
向首批编纂名镇志的代表镇授牌和颁发证书
二
5月12日下午,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在河南大厦继续召开。甪直等10个首批名镇志编纂单位代表分别发言,介绍各镇镇志的编纂情况及意义。
陈菊林发言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镇长陈菊林作了题为《人文甪直,冠绝江南》的发言,对素有“六泽之冲,五湖之汀”美称的甪直的历史和《甪直镇志》的编纂过程及特点作了介绍。《甪直镇志》体例多样,特色突出,对曾在甪直生活过的名人先贤,域内的名胜古迹和民俗风物予以重点记述,全面反映了甪直的过往与现状。
马学智发言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马学智重点说明了《第一关镇志》作为名镇志而非普通镇志的定位,从“名”“特”入手,精心设置篇目,坚持以小见大,以人为本,力求执简驭繁,文约事丰,易于阅读,利于传播。面对名镇志编纂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的现实困难,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地方志办公室以“创新”为理念,采取合作和向社会有偿购买服务的方式,确保《第一关镇志》的编纂质量和进度。
何鸣雷发言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史志办公室主任何鸣雷介绍了《钱清镇志》创新编纂理论,突出特色重点,以“乡里镇情、经济强镇、宜居城镇、文化古镇、名士之乡”为版块,每个大版块下又设小版块的特殊体例,突破分类,就特剔简的编纂理念。还强调要“跳出方志看方志”,以旁观者之眼审视方志,以商贾之心考量方志,以社会之责要求方志,而且认为只有强化依法治志意识,才能修出精品佳志。
刘建国发言
山东省临朐县史志办公室主任刘建国介绍了《冶源镇志》突出重点、展示特色,以人为本、可读实用,把握底线、不越规矩的编修原则,对镇志中的重点版块写实写透,次重点版块支撑补充,一般版块不枝不蔓,综合版块拾遗补漏的记述情况作了说明。
陈建忠发言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党委书记、副镇长陈建忠从同里古镇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保护醇正的水乡同里,展示深厚的文化同里,建设优美的生态同里,打造休闲的度假同里的各项举措作了介绍,对《同里镇志》在记录同里发展经验,探索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传承古镇文化上所具有的借鉴意义作了阐述。
刘佰华发言
湖北省京山县《三阳镇志》执行主编刘佰华对《三阳镇志》在突出镇域特色方面的尝试作了梳理,从古今史料中挖掘特色,在篇目设计上彰显特色,运用微观史料突出特色,通过增强可读性来展示特色,让读者从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三阳的生态之美。
干翠宝发言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干翠宝介绍了枫泾悠久的修志传统,《枫泾镇志》的编纂特点,以及通过编纂《枫泾镇志》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的目的。通过该志的编纂,也为枫泾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让人们在留住乡音、乡思、乡愁的同时,敬畏历史,开拓创新,区域联动,共同发展。
钱锋发言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区委常委、副区长钱锋以《创新展示新视角下的文化抗战情愫》为题,介绍了《李庄镇志》在编纂体制上的创新运作模式,以李庄在抗战时期作为文化抗战中心的历史作为《李庄镇志》的核心特色,同时注意从细节上展示李庄在文化抗战过程中的衍生文化,凸显李庄“中国抗战文化之乡”的地位。
霍贵兴发言
天津市北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霍贵兴在发言中把《天穆镇志》编纂创新具体归纳为三个坚守与创新:一是坚守志性体例,力求结构创新;二是坚守基础篇目,力求彰显特色;三是坚守官书官修,力求普及民用。全书舍弃一般性资料,详记特色篇目,广采深挖,在力求简约的基础上着力扩展《天穆镇志》的记述内容。
刘念宇发言
广东省东莞市地方志办公室科长刘念宇在发言中介绍了《虎门镇志》不求“大”、不求“全”,以虎门销烟开端,突出虎门“近代史开篇地”的地位;以敢为人先精神立魂,突出虎门“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地位;以特色产业立志,突出虎门“全国服装名城”的地位;以事系人,彰显名人鲜活形象的编纂特点。
各镇在镇志编纂过程中,都坚持在遵守志书基本体例的基础上,创新编纂模式,突出名镇志编纂的“名”与“特”,以凸显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独特编纂意义。
三
中国名镇志丛书除成立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委员会外,设立了丛书审读专家库,每部镇志指定一名专家负责指导,在篇目设置、内容记述、编写规范、文字等方面进行认真把关。还制定了《中国名镇志丛书审查验收稿质量评估办法》及《〈中国名镇志丛书〉学术委员会验收阶段学术顾问审读须知》,让指导专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5月12日下午,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都对中国名镇志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并分别发言,畅谈中国名镇志丛书的编纂及出版意义。
巴兆祥发言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巴兆祥认为,首批名镇志有三大贡献,一是较好的承担起了“记住乡愁,留住乡土记忆”的历史使命,二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乡土教材,三是为方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形式。他还对名镇志如何定位,如何借名镇志的编纂推动乡镇志编纂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黄晓勇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黄晓勇认为,名镇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保存了中华文化的印记和发展脉络,也是中华文明新发展的大舞台,更展示着今天的灿烂和辉煌。同时,他认为要编好名镇志最重要的是存异,而非趋同,而且只有守住中华文化的基因和根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能真正传世,才是创新。
陈强发言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陈强认为,由于地方志具有独特的资治作用,所以官修地方志应随着国家政权的延伸而延伸,有计划地推动全面编修乡镇志。实施名镇志文化工程,将为全面开展乡镇志编修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为实现从省市县三级全面修志到省市县乡镇四级全面修志的历史跨越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名镇志编修中,应认真探索编修乡镇志与推动社会管理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乡镇志的资治作用。
陈兴南发言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兴南介绍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苏州片编纂情况,认为通过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开展,锻炼培养了一支修志队伍,推动了一批乡镇开展志书编修工作。今后仍将继续做好名镇名村志编纂工作,讲好苏州故事,展示地方文化软实力。
王铁鹏发言
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王铁鹏认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可以提高名镇的软实力,而中国名镇志丛书又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状况,是中国社会的缩影,价值极大。在今后名镇志的编纂出版中,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解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二是要处理好历史与现状的关系,在挖掘历史资料的同时,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现状的书写;三是要处理好二手资料与一手资料的问题,加大对一手资料的挖掘整理。
陈泽泓发言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陈泽泓认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让名镇和地方志都提高了知名度,实现了双赢。中国名镇志丛书具有三大优长:一是接地气,以名镇为切入点开辟了地方志面向社会和大众的一个新途径,值得推广;二是篇幅短,去繁求简,突出重点,处理好了名与特的关系,体现了文约事丰的特点;三是重存真,秉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展现了地方志的魅力。建议要进一步从理论上认真总结名镇志编纂经验,以利于后续志书编纂的改进。
苏炎灶发言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副主任、研究员苏炎灶认为,此次会议的召开意义重大,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是地方志工作机构职责的延伸,是“接地气”的文化工程。同时,也深感打造精品镇志,责任重大。他建议,方志机构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把编纂名镇志纳入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任务范围;要加强业务指导,组织编纂人员培训;要借助全国名镇论坛,推动理论研究创新;要加强编纂全过程质量控制,把好质量关;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尽力尽责,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晖发言
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处原处长王晖认为,首批名镇志编纂中在体例选择、内容记述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启示。名镇志的“名”,至少要包括名胜古迹、名人、名优特产等内容,这些在首批名镇志中记载的也很全面。方志编纂中还要避免一个倾向,即镇志、村志编修时不应直接引用家谱,家谱毕竟与方志不同。
宁波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沈松平认为中国名镇志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这套丛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和当下中国小城镇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很好地把握了乡镇志编写的价值重心,三是坚持志体底线和体例篇目创新的结合。他建议,名镇志编纂要注意突出个性,在“艺文”类目中,著述书目应该写全,以便读者进一步利用。
陈华发言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调研员陈华认为,编纂名镇志是一项创新工作,是让中国方志文化走向世界,走进“寻常百姓家”,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是记住乡情、留住乡愁、倾听乡音的载体,是志书编纂的一种新的实践和探索。名镇志与普通志书的功能不完全一样,名镇志更具有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因此,编纂名镇志要把握好社会学的视角、方志的视角、读者的视角,加强对名镇志编纂的指导,切实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处理好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陈其弟发言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其弟从指导编纂的角度谈了编好名镇志的几点想法,他认为认识到位是关键,指导得力是保证,上下协调很重要,要找准名特谋新篇,精准撰稿细打磨,创新有度严志体。名镇志编纂者只有做到认真、尽心,才能圆满完成名镇志编纂工作。
四
冀祥德作总结讲话
最后,冀祥德作会议总结。他指出,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开创了名镇志编写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名镇志丛书的基础。通过聆听徐匡迪、王伟光等领导同志的讲话,使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地位更加明确,使我们对这一工程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提高。这对于开阔工作视野,创新工作模式,扩展工作范围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地方志工作要不断创新理念,主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积极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与抢救。他强调,地方志虽然是冷部门,但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时代,只要凝心聚力、上下联动、并肩作战、大胆开拓,同样可以做成热事业。会后希望大家总结前一阶段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继续保持现有的工作态势,共同品读名镇、记住乡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并影响世界。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此次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非常成功,通过参加此会议提高了对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认识,对编纂名镇志的重要意义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也为今后创新工作模式思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能越做越大,也为今后其他类似工程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周勇进、武斌、赵楚摄影)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科研处 周勇进)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