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成都市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部署全市地方志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建军、市级有关部门分管地方志工作领导、区(市)县政府分管地方志工作领导和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主要负责同志共计12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认真总结了五年来全市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二轮修志全面推进。完成《成都市志(1990-2005)》42卷文字稿,目前有13卷进入终审程序;基本完成第一轮《成都市志》再版重印和缺项志书补修工作。各区(市)县二轮志书已经出版17部,于2017年上半年再出版4部。出版汶川特大地震成都抗震救灾志和4部区(市)县抗震救灾志、市级部门志6部、区(市)县部门志80余部。二是年鉴编纂推进有力。编纂出版《成都年鉴》5卷和部门(行业)年鉴6卷,建成《成都年鉴》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编纂出版区(市)县综合年鉴100卷和街道年鉴6卷。其中《成都年鉴(2014)》《武侯年鉴(2014年)》分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特等奖等奖项和一等奖。三是旧志整理硕果累累。市志办整理出版成都历代旧志29种,新编《巴蜀珍稀乡土志汇刊》28册,编纂《成都旧志序跋集》,影印《华阳国志题襟馆本》,汇集出版24种历代珍稀版本的《华阳国志珍
本汇刊》,抢救保护整理明·天启《成都府志》孤本。区(市)县点校影印旧志30余部。四是文献集成整理全国领先。市志办系统整理历史文献《蜀藏》丛书,已刊行340册,首发式获《光明日报》、新华网等37家媒体报道。五是资料建设有序推进。2013年实行资料年报制度后,接收130家单位报送的资料年报共1100余份,与全国42个省市县交换志书年鉴1000余册。购买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等系列书籍6000余册,拟在年底前建成图书管理系统。六是地情文献开发利用成效显著。《成都精览》被市人大、市政协作为礼品书长期对外交流,目前已向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发放2万多册,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书香成都》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和8所知名大学图书馆收藏。区(市)县志办编纂出版特色志书和地情书籍47册。其中,《锦江记忆》《锦江街巷》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七是围绕中心资政服务效果显著。市志办撰写《成都“北改”工程注入文化之魂的思考》、《“水旱从人”话天府》等七篇资政报告,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路径与方法初探》在第六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进行交流。市志办与市纪委联合推出“廉说蓉城”、《历史上的成都廉官》,受到广泛好评。区(市)县志办撰写各类资政报告20余篇,受到当地领导肯定。八是数字方志馆建设全国领先。按照“检索历史、感知现实、预测未来”的总体要求,建成基于成都云平台的“数字方志馆”一期和二期,实现资料在线报送、志书内部在线编纂等功能,公众可通过手机终端随时随地在线浏览查阅最全面、最权威的成都地方志文献和影像、影音资料。11个区(市)县初步建成数字方志馆。规划设计并修建虚实相融、厚重现代的新型方志馆”—成都方志馆,拟分“成都概览、地域文化、杰出人物、方志成都、多媒体阅览”五个功能区于2016年底前完成主体布展。武侯、郫县方志馆已经建成并对外服务。九是规章制度日臻健全。以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印发《成都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成都市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修订完善《方志出版印刷管理办法》《村(社区)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等内部制度10余项。
会议部署了未来五年地方志工作。一是抓实《规划纲要》学习贯彻。各级制定贯彻落实地方志“十三五”规划的措施或方案,推进“两个全面”“七大工程”落地落实。二是抓实志鉴编纂工作。全面完成二轮志书编纂任务,抓好名镇(街道)志、名村(社区)和特色志编纂,创新年鉴编纂品种。三是抓实地情文献开发。整理《日本藏巴蜀珍稀文献汇编》《大唐西域记版本汇刊》等地方珍稀旧志文献,出齐《蜀藏》剩余书目,拍摄地情资料专题片。四是抓实资料建设。市和区(市)县拟制资料建设总体方案,市本级建成图书管理系统。五是抓实方志馆建设。在全市实现方志馆和“数字方志馆”的全覆盖。六是抓实资政服务工作。深挖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元素,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历史智慧支撑和决策咨询。七是抓实地方志学会建设。充实地方志学会力量,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八是抓实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采取送学、在职学习以及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等方法,抓好专家型、复合型、学术性人才建设。
会议还就全面贯彻《规划纲要》作出具体安排。第一,全面完成第二轮两级志书规划任务和抗震救灾志编纂任务。第二,推动实施地方志“七大工程”。一是实施名镇(街道)志、名村(社区)志编纂工程。2018年全面完成第一批30个名镇(街道)志、名村(社区)志编纂任务;2020年完成第二批名镇(街道)志、名村(社区)志编纂任务。二是实施旧志与地方珍稀文献整理工程。全面推进区(市)县旧志与地方珍稀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完成《蜀藏》(800册)和《巴蜀珍稀乡土志汇刊》等6本地方珍稀文献等整理出版,影印出版历代成都旧志。三是实施志鉴精品打造工程。积极打造“堪存堪鉴”的志鉴精品;出版《成都年鉴》简本、英文版,建立年鉴数据库,推出网络年鉴;推进部门、乡镇(街道)、专业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四是实施地情资料建设与开发利用工程。认真贯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夜间视察宽窄巷子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编纂《成都风土人文丛书》。编纂简志、图志、概览、史话、大事记等系列地情读本,开发方志音像制品,全面推进方志成果进基层活动。五是实施方志馆建设工程。完成成都市方志馆建设,2020年实现区(市)县方志馆全覆盖。六是实施“数字方志馆”建设工程。完善“数字方志馆”的在线修志、门户网站、虚拟方志馆、非结构化数据检索功能,建立大数据运算系统,基本实现智能推送,推进编纂系统智能化;区(市)县全部建成“数字方志馆”。七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设一支与成都特大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修志队伍,为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大都市做出重大贡献。
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建军在会议上提出了“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担当;突出重点,推进地方志工作科学发展;多措并举,加大地方志工作保障力度”等三点要求。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