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出席铜陵市委、市政府申请设立国家方志馆长江分馆工作情况汇报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朱文根、巡视员刘成典陪同出席汇报会,冀祥德、朱文根分别讲话。出席会议的还有铜陵市委常委、副市长罗云峰,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祥生、市政协副主席姚尚友及市史志办公室主任朱淑玲等,市政府秘书长陈昌生主持会议。
罗云峰就申请设立国家方志馆长江分馆相关情况进行汇报。他说,铜陵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与长江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修志氛围浓郁。目前在建的铜陵市方志馆是与档案馆、城建档案馆三馆合一的建筑,拟申报成为国家方志馆长江分馆。长江分馆的建设,有助于传承长江文明、弘扬长江文化、促进地区发展。铜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筹建工作,成立了由市长倪玉平任组长、副市长罗云峰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文旅委、史志办等参加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协调配合方志馆的建设,开展了志书、年鉴、地情资料的征集工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启动了布展工作,初步提出了设计方案。如果申请被批准,铜陵市将进一步加快方志馆建设,尽快确定布展公司和设计方案,加大资料征集力度,发起成立沿江城市方志馆合作联盟。
随后,设计公司播放了制作的“国家方志馆长江分馆规划设计方案”专题片。
朱文根在讲话中进一步介绍了铜陵的人文历史,认为从铜陵的地理位置、文化特点、修志传统来看,将国家方志馆长江分馆设在铜陵是合适的,希望铜陵在展览的设计、构思、创意上下功夫。
在听取汇报和观看规划设计专题片后,冀祥德在讲话中首先感谢铜陵市委市政府对国家方志馆的信任,对铜陵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地方志工作以及方志馆建设表示肯定。他指出,铜陵市方志馆申报国家方志馆长江分馆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在国家分馆定位、场馆建筑设计理念、建设面积等方面,与已经批准成立的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冀祥德指出,长江分馆的定位要立足四性:一是国家性;二是方志性;三是长江性;四是铜陵性。在长江分馆展览设计上要注意把握以下五点:一是要高站位。长江分馆展览设计要立足全国,展现整个长江流域的历史人文,重点展示长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二是要接地气。设计中要注意采用写实的手法,并深入民间寻找与长江文化有关联的物件以及掌故、逸事等,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参观者感到实实在在。三是要严格把握准确性。陈列布展的内容与志书记述内容一脉相承,一定要真实而准确。四是要突出重点。在布展设计中,既要全面搜集和发现,也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重点展示。五是要做到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方志馆是方志人的家,姓“方”名“志”,要通过方志馆展览,让方志走进寻常百姓家。
李培林在讲话中指出,首先,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之前设立的分馆多是区域性的,而建设长江分馆则是跨区域的。长江流域存在着很多精彩的文化,通过建设长江分馆,一方面可以宣传长江文化,一方面能够提升铜陵的文化地位。其次,在长江分馆展览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加强收集长江流域的各种文献,然后加以精选、分配,以展示这些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的特色。再次,在长江分馆建设面积方面还需要积极协调,与黄河分馆相匹配,以便充分展示长江文化,与黄河分馆一南一北,并驾齐驱。最后,李培林强调,一定要重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方志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要积极为大众服务,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场所。他表示,中指组对长江分馆的建设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铜陵市要通过加强与黄河分馆的交流,创造条件力争申报成功。
罗云峰最后表示,各位领导在讲话中既肯定了铜陵市申报长江分馆的一些有利条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会后,将向市委、市政府全面汇报,想方设法按照各位领导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认识,创造条件,完善方案,争取申报成功。
(傅凯摄影)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王超)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