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志苑 > 诗歌散文
冀祥德:《黄楼街道志》序
2021-01-05【打印】

《黄楼街道志》序

 

  这是一个古老神奇的故乡。早在七千多年前,先民们即在此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狩猎山林,渊泽张网。他们采一缕春风,织得花果满园;他们掬一朵白云,点缀夏日晴空;他们撷一枚红叶,映衬硕果遍地;他们捧一片白雪,装扮冬日暖阳。

  这是一个宁静祥和的故乡。这里的春天,桃红柳绿,麦苗茁壮。漫步乡间小路,青草上露珠滚动,一株株不知名的小花,摇曳着万物的灵动,散发出淡淡芬芳。这里的夏天,朦胧如诗,氤氲徜徉。鸟鸣和蝉唱交响合奏、昼起夜伏,从花蕾唱到枝丫,从村头唱到村尾,从山麓唱到云端,唤醒了牛羊, 唤醒了炊烟,唤醒了村庄。这里的秋天,大地丰收,果实飘香。青青的萝卜,红红的苹果,还有玉米堆堆,地瓜筐筐,一遍遍讲述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地老天荒。这里的冬天,千里冰封,万家酒香。虽大雪漫漫,寒风瑟瑟,游戏中不时摔上一跤,却也挡不住小伙伴们的幸福欢畅。磨豆腐,蒸馒头,杀猪,宰羊,一年的辛苦和操劳,是贴在墙上的奖状,是爱不释手的新衣裳,是爷爷奶奶的压岁钱,是家家户户盛满的酒缸。

  这是一个鲜花四季的故乡。风是踮着脚一路飞奔的信使,云是挥着手飘然而至的邮差,争先恐后地传递着家乡的荣光。绚丽温暖的颜色如锦似缎般地铺满了整个大地,一望无际,浩浩汤汤。尤其是五彩斑斓的杜鹃、红红火火的凤梨、娇艳的蝴蝶兰和热情的仙客来,不负时光之托、岁月之嘱,与游人一路同行,成为这里独特的待客之道,灼灼怒放。这里的人们以花为媒,周游环球;这里的人们以花为业,兼农兼商;这里的人们因花而富,实现小康。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故乡。这里无大江大河之险,无大湖大海之利,然造船业却发达兴旺。近二百家生产经营企业与一百多家配套企业、二十多种产品,让这个小镇在世界的疏浚装备产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江北最大的环保清淤疏浚设备生产、研发基地,产品在欧洲、非洲、东南亚、南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叫响。来到这里,清晰的叮叮铛铛的敲打声,奏响的就是勤劳的黄楼人的创业梦想。

  这就是“江北花卉第一镇”、东方花都、中国花木之乡——黄楼,我的家乡。这里形成了“十里花街、百户经营、千家营销”的格局,有着中国江北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每年金秋,随着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会的召开,这里更变成了花的世界和海洋。群芳竞秀,万花妖娆,百草弄姿,千蕙吐芳,上万种的花卉,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目不遐接,流连忘返,认作故乡。

  夏荷擎雨盖,冬菊傲雪霜。儿时的东冀村,夜空如洗,白练似纱,星光由斑驳渐渐璀璨如冰,组成漫天耀眼的银河,如一泓秋水,仿佛掬一把,就能溅起钻石一样的金光。故乡的亲人,是我一生永远的牵挂;故乡的泥土,是我一生永远的梦乡。还有那故乡的味道,烧饼、银瓜、蜜桃、柿子……数不尽数,满目琳琅。马蹄烧饼因形似马蹄得名,150多年的历史,土炉烤制,表面金黄,皮瓤分离,外酥里嫩,芝麻香浓。弥河银瓜,乾隆年间就已成为皇家贡品,长成后形如椭圆,表皮微黄,嫩白的肉,起沙的瓤。“弥河清,弥河长,弥河银瓜称霸王。个儿大,甜又香,脆梨苹果比不上。”苏东坡有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则是“日啖银瓜一两个,不辞长作黄楼人”。这些鲜活的场景,在我记忆的大屏上,飞来飞去,日夜摇晃。

  鸟恋旧林,鱼思故塘。那吱吱呀呀的老碾,盘龙虬枝的古树,飞檐雕壁的祠堂,弯弯曲曲的小巷,还有早起的公鸡,晚归的耕牛,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慢慢隐在了历史的帷幕之后,成为一代人茶余饭后的追想。韦庄面对“洛阳城里春光好”,感叹“洛阳才子他乡老”,卢纶漂泊中“行多有病住无粮”,吟唱“万里还乡未到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想家,“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是王维的念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思乡。芳华易老,烟云激荡。无论是余光中写到的“一枚小小的邮票,一湾浅浅的海峡”,还是席慕蓉刻画的“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乡愁都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是游子的根脉,是挥之不去的印记,是铿锵砥砺的力量。

  依依墟烟,暖暖村庄。故乡,是母亲摊的煎饼,是父亲不屈的脊梁,是哥哥送我上学路上的叮嘱,是姐姐辍学持家的供养,是我奔走天涯的永恒动力,是珍藏在我心底最韧的坚强。无论山陡路淖,雨骤风狂,她总在提醒我,初心来自何处,又将去往何方?是啊,承载着我儿时最多记忆的地方,就是黄楼,我的故乡。

  逝者如斯,夏日冬霜。五十多个春秋,白驹过隙,人越走越远,心却越来越贴近家乡。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我们就像一只风筝,那根串满乡音、乡俗、乡思、乡愁、乡绪的红丝线,永远都拴在故乡老屋的木梁上。

  是为序。

  (作者:冀祥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